近日,官宝窝堡村发生了一起令人鼓舞的事件。在当地村民胡世文的指导下,一辆货车顺利地开进了大米生产车间。这一看似普通的场景,实则蕴含着官宝窝堡村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历程,其核心正是村里的水稻产业。
曾经的困境
官宝窝堡村位于偏远地区,资源匮乏。当地村民大多依赖土地谋生,然而土地多为盐碱地。盐碱地不利于粮食生长,村民辛勤耕作,但收获有限。以胡世文家庭为例,他们拥有25亩盐碱地,尽管全家一年到头辛勤劳作,人均收入却仅约1万元。这样的贫困状况长期困扰着整个村庄。当时,村民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不知何时才能改善这种困境。
官宝窝堡村长期以来受限于这片盐碱地的收成。该村人口众多,村民普遍期待着出现转机。为此,村民们以及村两委干部正积极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
转机初现
村两委干部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他们认识到,将村民团结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2018年,沈阳市委组织部启动了一系列帮扶政策,为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些帮扶措施的支持下,官宝窝堡村农业服务中心得以成立。这一举措标志着村庄命运转变的齿轮开始缓缓转动。
村民们起初对这些帮扶措施持有疑虑态度。然而,部分干部对此持积极看法,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起点。以郎宝昌为首的村干部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坚信,只要选对了方向并持续努力,即便起初困难重重,也必定能扭转村庄的命运。
发展的瓶颈
村干部意图引领村民共同走向富裕,计划将分散的村民土地集中至服务中心,推行统一化产业发展策略。然而,村民对此持保留态度,他们疑惑即便土地流转,是否仍将种植稻谷,这样的变化又能带来多大改观。当前,如何消除村民的疑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村庄的发展步伐似乎遭遇阻碍,陷入停滞。
在当前这一重要阶段,若村民未能建立起信任与支持,村庄的财富增长规划恐将化为乌有。村干部们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亟需探索解决方案,以打破当前的僵局。
打破僵局
村干部们为缓解村民疑虑,率先将个人稻田交由服务中心托管。他们辛勤工作,每日走访各家各户宣传。皇天不负苦心人,首年便有40户农户响应加入。胡世文便是被服务中心的优惠措施所吸引。服务中心无偿提供种子,并在收获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3元的价格回收,使得胡世文每亩田地可额外赚取300多元。
部分村民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前方的希望之光。这情形宛如启动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张牌倒下,接着便是连锁反应。村民们的兴趣被激发,村庄的发展之路得以持续向前迈进。
技术助力
规模种植虽是基础,但农业技术的同步提升亦不可或缺。农业服务中心已聘请专家,针对本村特有的盐碱土地,量身打造了一套完整的种植计划。该方案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种植步骤,更融入了现代技术,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授。
专家们利用视频对村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并提供了即时的疑问解答。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商文奇为例,他向记者展示了交流群,这一做法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种植技能,确保了水稻产量与品质,为村庄的富裕之路增添了稳固的基石。
全面腾飞
官宝窝堡村的水稻产业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该村已成功建立了4200亩的高效农业种植基地,并有效带动了周边乡镇的10000亩水稻种植。为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村里增设了大米加工厂。据车间主任冯伟介绍,该厂已将销售模式从原粮销售转变为品牌销售。
目前,“哈拉沁屯”品牌大米已取得国家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双重认证。官宝窝堡村农业服务中心已成长为康平县内最大的水稻加工企业,其日加工量高达四万斤,年净利润达五十万元。村民收入显著增加,村庄整体形象亦焕然一新。
官宝窝堡村实现富裕的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于其模式能否在其它村落推广的思考。对此,如果您持有见解,不妨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期待您的点赞与文章的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