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辽宁省营口市的盐田复垦项目区传来喜讯。昔日盐场如今焕然一新,变成了丰饶的农田。在秋收之际,1500亩经过改良的盐碱地平均每亩产出了630公斤水稻,比去年高出21公斤。这一成就,在营口地区今年水稻生长面临不利天气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昔日盐场变盐碱地
营口盐场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三大盐场之一。该地长期从事盐业生产,导致耕作层土壤的平均含盐量高达40‰,形成了重度盐碱地。昔日,这里夏季水泽连片,冬春白霜覆盖,唯有铧犁声声,却不见粮食入库。农作物难以在此扎根生长,土地状况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这片土地迫切需要变革,亟需转变为适宜耕种的良田,以解决粮食生产的困境。
全国范围内,重度盐碱地并不罕见。若能成功复垦此地,将具有显著示范效应,意义重大。众多类似区域将有机会学习此处经验,改善土地条件,提升粮食产量。
复垦项目启动
2019年3月,营口盐田土地复垦及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启动,营口国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起这一重任。这片土地长期遭受盐害,开发工作的挑战显而易见,堪称一块难以征服的“硬骨头”。国丰农业董事长薛祥华在盐碱地治理方面积累了近30年的丰富经验,对其中困难有着深刻认识。于是,项目启动伊始,他就邀请了多领域专家进行联合“会诊”。治理盐碱地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专业技术。
该专家团队涵盖农业、土壤、水利、生态等多个专业领域。该工作性质综合性强,各领域专家对项目持有独到见解。经过细致的调研与分析,他们提出了治理方案。在专家的指导下,国丰农业已着手实施相关治理措施。
盐碱地治理措施
国丰农业在项目区北部新建了一座超过600亩的水库,并配备了高标准的排灌设施。此举旨在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对盐碱地进行灌溉以压盐、洗盐、排盐。此外,他们还研发了一系列实用技术,例如灌排优化工程以加速排盐、深松耕作以打破淤泥层并除盐、碳基生物高效改良以加速脱盐等。这些综合措施经过三年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区盐碱地的土壤含盐量已降至3‰以下。
这些技术的研发成果源于持续的探索与实验。其成功并非单纯依赖资金投入,科研人员的智慧同样至关重要。每一项技术均针对盐碱地的特定条件量身定制。科研人员需充分考虑营口地区的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以确保技术在此地发挥最大效用。
水稻品种的选择
种植水稻于盐碱地,品种的挑选宛如一把开启高产之门的钥匙。国丰农业的副总经理施友勇指出,他们进行了全面的选种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他们筛选出了26个耐盐水稻品种,并在项目区进行了试种。在此过程中,他们选定了“盐丰”和“盐粳”系列耐盐品种。这一挑选并非易事,每个品种都必须适应营口地区的盐碱地环境。
最终确定的种植品种将直接影响后续种植的质与量。在试种阶段,这些耐盐品种便显示出其对盐碱地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且相较于其他品种,其产量潜力更为显著。国丰农业在此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为这一点关乎整个项目的成败与否。
种植与防控技术的应用
国丰农业在种植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与常规稻不同的插秧及施肥技术。此外,该企业创新性地研发了“农业生态调控、免疫带药移栽、物理生化诱控、智慧监控统防”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这些技术均是根据盐碱地种植水稻的特定情况量身定制。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确保了水稻生长的品质,而且显著降低了病虫害对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
这些方法均源自于持续不断的试验与失误的积累。智慧监控系统使得他们得以迅速且精确地捕捉到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这恰恰是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农业提供助力所取得的成果。
成果显著并印证治理成效
2023年,项目区水稻产量喜人,平均亩产达609公斤,远超同类型盐碱地水平。此外,种植出的水稻品质亦佳。尽管营口今年天气状况不佳,入秋后阴雨连绵,气温偏低,不利于水稻生长,但项目区水稻产量仍呈上升趋势,充分证明了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成效。此举为其他盐碱地治理项目树立了典范。
营口盐田复垦项目区的经验能否促使更多盐碱地转化为高产农田?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看法。同时,我们也期待您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以共同关注盐碱地的开发与利用。